网站首页 走进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产品中心 供求信息 农业论坛 展会信息 会员风采 联系协会
政策法规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法规政策法规信息内容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2013-05-10浏览:2542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对"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新的一年,全市各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四化"同步的根本要求,坚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1. 加快农业"两区"、"三化"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稳定增长。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重大项目攻关、园区成型配套和体制机制完善,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 8.43 万亩,基本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5个。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产业化基地化示范工程,加强与美丽乡村衔接,打造富民美村产业,建成市级农业特色产业"三化"示范村50个、示范乡镇5个。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新培育规范化合作社 50 家,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重大技改项目,着力培育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与农户建立以订单、合同、股份等为纽带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着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

  3. 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整治山塘66座,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2万亩,建设渠道411公里,完成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1座,加固海塘6.69公里。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全面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 30 万亩。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精细化作业。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收等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补贴。继续推进现代渔业园区、标准渔港、捕捞渔船"一更新三改造"、远洋渔业等设施装备建设。突出抓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推广农业优良品种。推进农业信息化,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市防汛应急森林消防指挥中心。

  4. 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发展拍卖农业、农产品网上交易、团购交易、农超对接、品牌连锁经营和农民网店。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在城市社区建立直供直销点,构建田头直接到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开工建设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推进产地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

  5. 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确保新增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 15个。加大农药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应用。推进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快县(市、区)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6.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3+X"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功能。鼓励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组织,把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成功做法扩展到柑桔、杨梅、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上,力争实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45 万亩。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农业险种范围,提高主要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标准。

二、积极拓展创业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巩固农民增收基础,强化农民增收保障,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确保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5%。

  7. 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新兴产业。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培育、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家政等现代服务业,支持中心村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扶持现有农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来料加工经纪人、农家乐经营户等做大做强,并带动广大农民在配套领域创业就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在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商品流通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电子农贸等领域创业,进一步壮大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网店等农民创业主体队伍。开拓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功能,着力开发农耕文化、农业科普、农作体验、生态产品和绿色康体等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项目,重点发展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家乐特色村,每个县(市、区)启动培育2个农家乐特色村;着力创建一批农家乐精品示范区、特色乡镇和"三大基地",农家乐经营实绩增长 15%。

  8. 大力提升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全年实现培训 5万人次。继续推进农民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拓展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具有技能专长的中高级产业大军,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促进稳定转移和就业。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民学历培训,积极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积极搭建农民创业平台,筹建台州农民学院,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单独或合作建立农民学校,支持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实训基地,探索建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

  9. 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按照省定标准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认定工作,低收入农户数量较多、比例较大,规划移民易地搬迁的村划定为扶贫工作重点村。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力帮扶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着力扩大低收入农户就地就近就业,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进一步深化行业扶贫,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提高低收入农户家庭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减少因学、因病返贫。深入推进结对帮扶工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强化扶贫队伍建设,特别强化乡镇、村级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10. 大力推进山区经济发展。黄岩区、临海市、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等县市区要积极推进山区经济转型发展,坚持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同步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山区可再生资源。制定出台县域山区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并按照省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导向,确定五年的重点项目计划与年度计划。深入实施"南北协作工程",不断完善南北协作基地和工业园区生产性、生活性配套服务设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陆海联动,带动山区经济发展。

  11. 扎实推进下山移民异地搬迁。加快下山移民异地搬迁步伐,按照"宜长与宜缩"区块发展要求,明确搬迁对象,以高山远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为重点对象,优先安排边、远、偏、散的人口实现整体搬迁,全年搬迁 1 万人以上。科学选择入迁地,坚持移民点建设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南北协作基地建设、农家乐特色村建设、农房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推进节地式集中安置。促进身份转化,拓宽就业途径,提供各类保障,确保移民户"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着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四美三宜两园"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山海秀丽新农村。

  12.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科学编制县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创建主题、目标方向、总体布局以及建设导引,配套编制精品村、特色村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设详规,科学定位景观带和节点村的功能、规模和特色,强化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按照"启动一批、建成一批、复评一批"的要求,再启动10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力争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30 个、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乡镇(街道)11 个,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开展"美丽乡村清洁户"评比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抓好6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一村一韵"的主题,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节点。建立项目管理、梯度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高标准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内涵丰富、赏心悦目、具有台州一流水平的精品村及相应形成的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

  13.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整乡整镇整治,全面完成359个待整治村建设任务,提升"五项"建设内容,确保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的规模和质量。继续按照"城中村社区化、郊区村集聚化、平原村多样化、山区(海岛)村特色化"的要求,分类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扎实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全面启动实施"坡地村庄"建设。全年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 150 个,完成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 14 个,完成农房改造建设 2.13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623户。开展河道疏浚清淤381公里、中小河流治理53.52公里,完成3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整治、规范农村固废拆解业。力争全面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大力实施"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工程。巩固、提升"清洁家园"活动,不断深化"三有"机制和村级"五个一"措施,实现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快推进平原绿化、农田林网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努力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市级森林村庄50个。

  1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心镇、中心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居民饮用水监测全覆盖,农村水质综合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418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20个。继续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和村内主干道硬化,进一步完善农村电信、数字电视、互联网和信息化村邮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改造农村连锁便利店。

四、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动"老农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完善农村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年增幅达13%以上。提高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 95%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 75% 以上,确保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415元,各级财政补助不低于 290 元,全面推开参合农民 20 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推行住院定额救助和及时结报,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财政资金保障主渠道,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16.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紧密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到60%以上,鼓励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加快中心镇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村集体举办幼儿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学校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乡镇创建工程,推动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各县(市、区)创建市级文明村比例达到 13%以上。积极创建省级体育强镇和小康体育村,全年建设小康体育村300个,建设市级全民健身广场20个。

五、进一步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省级农村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土地、产权和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7. 深入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以临海市承担全省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试验任务为契机,积极推进全市农村金融创新。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争取再启动 1—2 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增设 1—2 家村镇银行,在中心镇设立 7 家机构网点。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开展信用合作,建立和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争取"丰收小额贷款卡"授信余额达到200亿元,农房抵押贷款持续扩面增量,推广"助农保"、"农源保"等新型融资担保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镇(街道)"的评定机制和办法。引导涉农机构向中心村延伸网点,推广"银村通"和"便农支付工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以温岭市承担全省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试验任务为契机,着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深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质押贷款制度,构建"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型组织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

  18. 优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稳妥推进整村、整组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试点。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立改套"住宅建设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流转,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19. 深化农村产权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行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社员,提高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各类集体产权在流动中优化组合、保值增值。通过建造标准厂房、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物业经济,盘活用好土地资源,开发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千村帮扶工程",重点抓好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年底前全市完成398个经济薄弱村的转化工作。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强化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全年完成财务审计与清理 1600 个村。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户籍迁入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配套政策,确保进城镇落户农民权益。

  六、继续强化"三农"的支持和保障,推进全面小康建设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0.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 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体现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规划编制等各方面,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将任务细化、量化,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对已出台的"三农"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美丽乡村精品村、情况复杂村和贫困村制度,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提高"三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1. 强化投入保障。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整合资源,用足用好用活财政支农资金,完善支农项目管理。全面落实各级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家购机补贴实施力度,完善落实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优惠政策。用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改善农村公益事业。广泛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村企结对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22. 完善基层基础。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五星级管理,扎实开展星级评定、星级争创等活动,稳步推进"五好"服务型乡镇(街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加强督查和评议。开展村级组织换届试点工作。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推广民主恳谈、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五步法"等有效做法,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平安村、平安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积极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此件发至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台省部属各单位,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中共台州市委办公室2013年5月2日印发
版权所有 © 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